行色匆匆游欧洲(之三)
2013-09-25 09:40:33来源:admin作者:admin点击: 501 次
行色匆匆游欧洲(之三)
——湖北广水商会赴欧洲8国游学后记
(三)欧盟诞生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创立欧洲联盟,包含外交、内政和欧洲共同体的欧盟三支柱。 199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社会主义团体维持其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执委会提议雅克·桑特担任执委会主席。
1994年3月30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协商完成。各国举行公民投票,除了挪威以外,其他各国均通过加入欧盟的提案。挪威与冰岛、列支敦士登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在1994年1月1日加入欧盟。瑞士曾计划加入,但遭到公民投票否决。隔年,《申根公约》正式生效,到1996年年底已扩展到近乎全欧盟会员国。
1、制度改革。重要制度有《欧盟宪法》于2004年10月28日签署。3月25日签订《柏林宣言》,该宣言是为寻找新体制提供新的动力。2007年12月13日,《里斯本条约》签署,被视为“简版”的《欧盟宪法条约》。
2、欧盟经济。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欧盟的经济总量由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集团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3、财政政策。《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简称《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马约》对成员国财政政策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从1994年起,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公约》确定了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过度财政赤字的惩罚程序,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运行状况,保证各成员国在中期内(从1997—2004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成员国赤字率连续三年超过3%,最多可处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0.5%的罚款。
4、政治危机。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英国人希望退出欧盟,反欧盟情绪正在英国三大政党中蔓延。
5、债务危机。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成为危及欧盟经济复苏的头号杀手。根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5月初发布的预测,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和0.9%,复苏步伐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更无法与新兴经济体相比。
6、信心受挫。债务危机对经济信心构成重创,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萎缩,令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失去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当前,欧盟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没有好转,失业率仍在攀升,消费增长反弹势弱。截至2010年4月,欧盟失业率升至9.7%。
7、进退两难。债务危机将欧盟置于两难境地。为了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削减公共支出,努力巩固财政,以重塑市场信心。
8、内部建设。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1)、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2)、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3)、建立政治合作制度;(4)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5)建立政治联盟;(6)签署《申根协定》。1985年6月,德法等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协定。主要内容:①在协定签字国之间不再对公民进行边境检查;②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内,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③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的制度,建立申根电脑系统,建立有关各类非法活动分子情况的共用档案库。
9、对外关系。欧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关系。(待续)
上一篇:行色匆匆游欧洲(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