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二十年
2010-11-24 16:53:10来源:admin作者:admin点击: 367 次熊源广州12日电 南方宾馆位正在广州大道上,离亚运会开幕式场地海心沙不远,下午出门还好,傍晚吃完晚餐后回来,着实被眼前壮观的场面吓了一跳。
大街小巷忽然布满了不知何处涌出的群众,他们手摇国旗,身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亚运会徽标志,整条街密密麻麻,大批警察和保安出现在街头维护治安。
那热情,仿佛是北京奥运的再现。
在世博会的巨大光影逐渐淡去之后,亚运会静悄悄地登场了,没有太多的铺陈,没有太充分的热场,扑面而来。原以为在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之后,亚运会对见过太多大场面的中国来说,只是一场常规的聚会。来到广州才发现,国人对亚运会是有感情的!
这感情,来自20年前的北京亚运。
记忆里有这么一副场景:1990年的某一天,在鄂北某县城,一个小男孩兴冲冲拿着两块八角钱,一口气跑到学校交给老师——这是他攒了两个月的零用钱,要捐给北京亚运会。正巧当时电视台到学校来采访拍到了这一幕,适时他头上正沁出的细细汗珠。
这个小男孩就是当年的我,还不清楚国家当时并不富裕,为了举办一届亚运会要调动全国之力。在镜头前,他认真的说,希望能看到奥运会在中国召开,而他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能得到一个“正宗”的熊猫盼盼。
“北京亚运会的时候,全国都在捐款。现在嘛,都是广州自己的事了!”熊倪回忆亚运记忆时笑着说。他开玩笑地“抱怨”自己北京亚运会时曾经捐了50块钱。因为捐的这笔钱,曾经是他当时月收入的二分之一。白驹过隙,那时跳水队的“小熊”,早已被大家称为“熊局”了。
为了办好北京亚运会,“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的口号喊得异常响亮,最后,捐助的资金总计2亿多元人民币。那时候,我们的尊严很脆弱,太在意给世界的观感,事实上,北京亚运会真的成了一个提升国家形象的起点。
日光如线,细密悠长,一晃二十年,过往皆如云烟。
如今,广州一定有着我们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甚至会让外部世界有几分羡慕。不必再操心于速度和精度了。上一届亚运会,多哈留下了一个太好的范本。为了和多哈亚运会抗衡,广州拿出了多哈没有的法宝——水资源。
而亚运会对中国来说,也淡化了作为一场体育盛会的竞技观念——我们早已是毫无争议的亚洲体坛王者。甚至有的人开玩笑说,有些国家运动员来一趟不容易,让他们多拿几块亚运金牌,举国欢庆一阵子。
今晚的广州灯光如海,人影如潮。在亚运会开幕式烟花齐放,喜乐长鸣的时候,没有人还会怀疑广州能否成功举办这一届亚运会。
流年暗转,但历史永存。调动封存已久的亚运潜意识,重温过去那段回忆,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没有走弯路,当年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任何一次成功的国际盛会都必将给世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永久的回忆。
20年前,我们急于证明自己;而今天,不需要证明什么,承办一届亚运会,只需动用我们一个城市的力量足矣。面对盛会,中国人一如既往的有着荣耀和骄傲的热情,而预想之中的金牌的累积也会让我们更加从容淡定。
我们唯一需要展示的,只是快乐和笑容——亚洲友人们,世界充满了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既然来到了广州就彻底的轻松愉快吧,中国,是一个幸福的国度;广州,是一座充满阳光和欢乐的城市。